文化产品包含现当代文化产品与历史文化产品,历史文化产品在概念上通常称为文化遗产或文物;文化产品既有艺术产品,也有非艺术产品。一切艺术品都属于文化产品的范畴,但文化产品并不都是艺术品。
中国艺术品市场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稳居全球三大艺术品市场之一。文化艺术品交易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美育水平、传播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更是发挥着重大作用。
2022年11月14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CAA)发布了《202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并联合Artnet发布了《2021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通过客观的经营数据,全面呈现2021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在中国内地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拍卖情况。
中国全年成交341.8亿,
增幅29.4%
据《202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2021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在疫情中基本完成模式调整,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市场规模实现29.4%的增长,成交额341.78亿元(不含买方佣金,下同)。但结算情况仍不乐观,截止2022年5月仅有157.79亿的货款完成结算。
2007年以来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及实收拍品款
趋势图(图源网络)
超90%拍卖会采用纯网络,成交15.2亿
疫情以来,纯网络拍卖已成常态,大众艺术消费群体不断扩增,2021年全国超过90%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会通过纯网络方式举行,共计5831场,成交拍品12.9万件,成交额15.2亿元,成交额较上年增长12.7%。
全球成交482.4亿元,中国内地占79%
据《2021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2021年,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全球范围内拍卖成交482.4亿元(含买方佣金,下同),同比增长30%。中国内地成交383.7亿元,占全球79%,境外成交98.7亿元,占全球21%。
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趋势图(单位:十亿美元)
图源网络
艺术品交易是一门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如对艺术史的深刻理解、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把握、以及对艺术品鉴定和评估的准确把握等。作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领域,艺术品交易既涉及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关系到国家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据《202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2021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在疫情中基本完成模式调整,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市场规模实现29.4%的增长,成交额341.78亿元(不含买方佣金,下同)。但结算情况仍不乐观,截止2022年5月仅有157.79亿的货款完成结算。
艺术品交易的核心在于艺术品的鉴定、评估、交易和展览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其重要环节。通过鉴定、评估艺术品的价值与历史意义,将艺术品传承下去,既能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也能培养更多的爱好者和专业人才,共同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拥有高数量与高质量的文化遗产,通过艺术品交易,可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相互交流,促进跨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品交易中心“数版通平台”自成立以来,始终牢牢把握“二十大精神”,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在参与文化事业建设的道路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大力打造文化产业标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版通平台”开创了“文化要素交易+文化创新服务+产业转型孵化”三位一体的全新综合交易服务模式,打造出集“文化要素生态、权属应用生态、交易流通生态”三位一体的艺术品拍卖交易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激活内需,汇创未来,真正做到赋能实体企业,创新拉动内需。
“数版通平台”的建立将在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艺术品交易中心“文化艺术品版权区块链应用基地”原有历史沉淀的的基础上,更加贴近文化市场,充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与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