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入口客户端下载热线:400-8839-400
热门搜索: 中国心宣纸  |  名家限量版画
您当前的位置:
外媒眼中最具潜质的20位中国青年艺术家(上)
来源: | 作者:南方艺术品中心 | 发布时间: 2016-08-18 | 992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北京到上海、从现实到网络,一大批中国青年艺术家正不断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曾经的中国当代艺术,被外界认为充满了异国情调,不断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眼球。那时曾出现了一批巨星式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价格不断在拍卖市场刷新纪录。而这些英雄般的人物给中国艺术家的下一辈带来的,不仅仅是迷恋追捧,更是认真的进入到当代艺术家行列中去。

  很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在探索和回应中国后毛泽东时代的玩世现实主义浪潮中声名鹊起。而与过去有着极大不同的是,今天中国出现的新知识分子已经让中国变成一个全新的中国,人们能够在国内外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青年艺术家的思索和表现的主题反映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对社会和环境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从社交到购物都逐渐网络化,这些变化都深刻而无微不至的影响到青年一辈艺术家的生活。他们也试图在作品中通过找寻更当代的方法和技巧来传承和发扬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

  相比于他们的前辈,今天的青年艺术家们有着不同的,更多样的受众群体。近几年的中国,从收藏艺术习惯的养成、画廊业的兴起、美术馆的建立和艺术博览会的举行,中国当代艺术界有了越来越大的参与性。同时,从一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在英国、美国等世界各地举办的展览和艺术活动中就可以看出,西方的艺术爱好者对于东方艺术展览的兴趣并没有消退。而对于这些中国艺术爱好者来说幸运的是,中国的确有许多青年艺术家有着不断打破边界、内容多元并且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

  娜布其

  1984年生于中国内蒙古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静物 No.6 2014 (左)  超越空间的视野No.5 2015 图片来源:C空间

  出生在内蒙古的娜布其的创作包括架上绘画和雕塑。她最近在纽约Thomas Erben画廊展出她一系列基于艺术史的雕塑作品备受赞誉。她于2015年在北京C空间的个展中展示了她的雕塑作品和装置作品。娜布其也将参加今年九月的2016年光州双年展。

  学院教育几乎是中国艺术家成长的唯一背景,思考的局限常常也来自于此。曾经看过一个美院院长的展览,所有的资源都是“公家”的,所有的评价都是高调的,夸大的,学术探讨的意义大打折扣,这里还不论在市场的扁担上官本位的分量。这个例子大概套用到许多有体制头衔的艺术家展览里都适用,大家可以随便去猜想。咱们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建构中其实都是自学成才,学院的保温桶里出来,面对脏空气成了流浪狗、乏走狗,还是美其名曰散兵游勇,真正建立自我体系才能成就艺术家的独立性和生存勇气。娜布其是个很早慧的年轻人,附中起到大学到研究生,根红苗正,创作不缀。在我看来,她的局限有典型的学院学生的特点,但她的优秀也不乏优等生的特质。好学生和女性在艺术评估这块好像成了两个附带的先天缺陷,但也是我看好她的地方—因为她好像天生就知道往哪使劲,还是命好?思辨,是过往的当代艺术所欠缺的,是新一代必需的使命,好运之下,让我们看好他们。——向京论娜布其

  林科

  1984年出生于温州;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长 2015 图片来源:杨画廊
洗手 2015 图片来源:帕迪廖内当代艺术馆

  在林科在上海BANK画廊的展览将要开幕之际,画廊负责人马修·柏利塞维兹对艺术家评价说:“他使用巧妙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反应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为林科在2014年赢得了皮埃尔·于贝尔艺术奖(同年他在北京杨画廊举办首次个展),同时也成为他进入2016年上海双年展入场券。他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先从事了一段时间的架上绘画,然后在2010年开始互联网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此后可以看到他用看似简单的方法创作出的类似电脑界面的作品。如他在2013年的作品星际旅行使用了Photoshop的多边形绘图工具绘出夜晚空中的星座。

  《芭莎艺术》前任执行主编刘品毓曾解读说:“林科的作品与大多数录像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段运动影像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艺术家的身体通过动作本身也置身影像之中。”

  黃慧妍

  1981年出生于香港;现生活工作于香港

黄慧妍在香港工作室,Artsy网站阿曼达摄

  年轻的香港视觉艺术家黄慧妍具实验精神,敢于以概念主导创作,作品涉及多样媒介,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录像、社区艺术计划等。

  跨越在潜在艺术家和现实艺术家两个角色之间,黃慧妍作为视觉艺术家,会关注政治相关的内容或者诸如“什么是艺术”等戏谑的脑力游戏。她目前居住在香港优秀实验艺术非赢利工作室,她在8月由Christian Li 策展的个展将展现她的母亲身份怎样改变她艺术表现的方法。

  如果你曾读过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便一定不会忘记这句话:“要当一个别人并不简单。不过要取一个别的名字却很简单。”2011年在她的首次个展上,黄慧妍说:“整场画展对我而言,其实除去画作,我的心境也很有实验性。”她曾说过,回首过去几年,除了能更了解自己在绘画方法、心态上的转变和实验,也更能令自己意识到,绘画的那个纯粹平面,依然趣味盎然。“蓦然回首,我几乎以为那是别人的作品,又错觉以为自己是个画家。”而事实上,“我不是一个画家,却在这样的展览中,令行内人以为我是个画家。”

  黄慧妍对很多与艺术相关的议题常表现出不安,不确定与质疑,这些感受其后引领她创作出为人熟悉的《香港艺术家艺术馆》系列,此系列的部份旧作更曾于2009年在香港艺术馆的《路易·威登-创意情感》展览中展出。源于作为一个香港艺术家的期盼,黄氏渴望香港能建立一座属于本土当代艺术家的美术馆,于是她于2007至2010年间创作共一百幅描绘艺术馆的画作,每张作品皆表达了对一位香港艺术大师或其同侪的尊重。画布上所描绘的艺术家艺术馆皆坐落于了无人烟之地,一座座建筑全是未能实践的愿景,偏灰的色调以及人物的缺席使画面带着幽幽的愁绪。这系列亦透过提问为何只有部份艺术家能在当今主流艺术界内占一席位,而反映出香港艺术史在构建上的偏倚。

香港艺术家艺术馆  2010香港艺术家艺术馆 2010

  程心怡

  1989年生于武汉 ;先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

浴缸 2013 (左) 傍晚的浴缸 2014 图片来源:上海BANK画廊浴缸 2013 (左) 傍晚的浴缸 2014 图片来源:上海BANK画廊

  程心怡以其充满活力的具象版画和绘画作品中闪闪发光的色彩著称。她作品中有着浓密体毛的裸体的男性是重复出现的主题。不管他们是在斗争或者站在浴缸或是从喷泉中喝水,人物形象总是有着丰富的、有着珠宝光泽的色泽,从而呈现出诱人的感性表达。程心怡2012获得马里兰艺术学院艺术奖学金后搬去美国。目前,她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同时,她也是在纽约参加Thomas Erben 画廊夏季群展的三位艺术家之一。

  陈萧伊 

  1992年出生于四川; 现生活工作于成都

松树 2014 (左)图片来源:MATÈRIA画廊松树 2014 (左)图片来源:MATÈRIA画廊
荒漠 2015  图片来源:MATÈRIA画廊荒漠 2015 图片来源:MATÈRIA画廊

  四川出生的陈萧伊喜欢从自然界和诸如道家和禅宗等东方哲学获取灵感,无疑是个会大有作为的艺术家。2015年她获得中国著名的三影堂摄影奖。在今年,她以最新系列作品“Koan”和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参加上海艺术摄影展。她说,Koan是“不可言说”的,它意味着打坐沉思以简单不合逻辑的问题使思想脱离理性的范畴,去试图接近即便是永无法抵达的前语言领域。陈萧伊利用照相光刻工艺,通过黑与白最本质的抽象语言,思考宇宙最基本的形式问题,以及事物的真实和隐藏的法则。

  陈轴

  1987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我不不不是陈轴 2013  图片来源:魔术师空间我不不不是陈轴 2013 图片来源:魔术师空间

  你肯定无法从他2013年的香蕉黄影片“我不不不是陈轴”中看出他是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但实际上他生性孤僻,他在上海郊区的工作室据报道甚至没有互联网覆盖,这让艺术家能够更专注在艺术创作上。作为3分钟短片小组的创始成员,他目前的主要创作集中在影片的制作。他的创作主题多数十分怪诞:为什么胡椒瓶要忍受字母P? 以艺术家身份的个人反思等等。2012年他入选北京今日美术馆重点人才项目。

  苗颖

  1985年出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上海

Chinternet +, 2016 图片来源:艺术家提供Chinternet +, 2016 图片来源:艺术家提供
Chinternet +, 2016 图片来源:艺术家提供2Chinternet +, 2016 图片来源:艺术家提供2

  苗颖的艺术创作灵感源自中国互联网,她极其关注互联网的审核机制。在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上,她的在线展览“手拿菜刀砍网线”中,她将被中国防火墙屏蔽的网站(推特、脸书、优酷等)的模拟网页进行加工,并附上庸俗的中国网络诗歌。“手拿菜刀砍网线”是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作为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媒体艺术合作伙伴机构发展出的一个系列网上平行项目——“电子世界的民谣”的第三个展览。“电子世界的民谣”将中国馆“民间未来”的构思推向虚拟空间,并通过这个窗口,让民间的希望和潜力,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新技术、批判性地反思新技术的张力得以体现。 苗颖是URL的老手——她在网络的围墙和篱笆筑成的迷宫里游刃有余,在这里戳开一个口子,在那里凿开一道缝隙,YouTube的视频和gif动画是她用来颠覆无所不能的电子王国之政商规则的同谋。

  今年她受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委托创作“Chinternet Plus,” 并进行仅限在网络的展出,由此来讽刺地回应中国的大数据倡议“互联网+”。她近期在上海的Madeln 画廊举办个展,将展出她对于“内容意识”扩大了的实践内容:怎样最大限度的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络工具来体现拙劣的美学。

  王思顺 

  1979年出生于武汉;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图片来源:MadeIn 画廊图片来源:MadeIn 画廊

  2015年,王思顺驾车穿越17000公里从北京到巴黎的新画廊,载着放在油灯里的火焰,完成他的名为“真理”的行为艺术。卡斯雕塑基金会的展览“美丽的无序”中展出他2016年的作品“水果”,作品探索了材料的可能性和暂时性,其中还包含些许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在基金会的门前种下果树,当它成熟结果后,采摘下果实并在第二年用青铜铸造出来。他近期的作品更多关注时间、持久性和空间。他在2016年的作品“启示”则中集中了他在世界各地捡来的各种各样类似人体的石头。

  沈莘

  1990年出生于成都;现生活工作于伦敦

巨人的肩膀 2015 图片来源:MadeIn 画廊巨人的肩膀 2015 图片来源:MadeIn 画廊

  在其创作实践中, 沈莘探索着艺术家在社会中所处位置,创作以录像和电影为主,同时也运用虚拟的现实和人物、公共提案、交流界面(如表意符号)、个人出版、线上数据库、旅游景点以及活动组织等展开实践。

  “巨人的肩膀”通过动画、表演和投影的方式对会议的模式进行挪用与拓展。受邀与会的讲者们在讲说、讨论与问答的过程中将启动《山海经》中的各式生灵,以实时动画显现会议场景。此活动旨在探究艺术家、理论家及批评家用以应对权利机制——日常政治中固有的压迫与审查、监视与处罚,以及失业与异化劳动时所采取的策略,以此强调在权利增殖、展开、波动和削减中漂浮着的诸多欲望,并显现其在物质及心理层面上的影响。它将理论和艺术的实践定位为行动的落实,从而观察每个实践者的性格倾向如何被挪用于多种模式中用以生产出主体性,交流变化,并形成巩固性。

  崔洁

  1984年出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东风北桥路的十字路口 2012  图片来源:Leo Xu 项目东风北桥路的十字路口 2012 图片来源:Leo Xu 项目
鸽子建筑 2014 图片来源:Leo Xu 项目鸽子建筑 2014 图片来源:Leo Xu 项目

  对于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景观,崔洁似乎对于包括科幻小说到苏联共产主义到城市规划等任何事情都能一揽子包容。她作品中结合了像是螺旋楼梯和天桥等现代元素。她的建筑系列的绘画和雕塑对中国的城市化作了及时的评论。仅仅是今年,崔洁就参加了香港K11举办的群展“黑客空间”;在Dubin画廊举办个展;目前加入卡斯雕塑基金会”美丽的无序”;同时她将同上海的Leo Xu 项目一起参加迈阿密巴塞尔博览会。

  崔洁说,“我所画的这些建筑,在一个文艺青年眼中,有可能是感受到一片世外桃源,可对一般的工人而言,就只是一间厂房,每天工作的地方。观众如何去感受你的作品,作为创作者,我是无法去控制的。”而崔洁对自己作品有一个最简单的期望——“我在创作的时候很兴奋,也希望大家看作品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魏娜综合编译

客服热线:400-8839-400
新品预热 :数字版画 | 水墨新象 | 方楚雄

关注南方艺术品中心官方微信

通过手机随时掌握最新行情动态